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青岛站 > 中考备考 > 中考真题 > 中考语文真题 > 正文
来源:中考网整理 作者:紫涵 2015-06-12 14:20:30
烽火高飞百尺台
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。相反,到了汉代,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。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“烽燧”的烽火台,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。今天,在新疆库车县境内,还留存着一座克孜尔尕哈烽燧,其气势之雄伟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之盛。
举放烽燧报警,是中国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方法。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,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,其烟直上不散,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,人们称之为“狼烟”或“烽烟”;夜间则点燃柴草,以火光报警。点燃的烽火还可包含一些简单的信息,如规定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时,放一道烽火;入侵者在500人以上时,放两道烽火等等。
在古代,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,看见了烽火,便意味着战争来临。唐代诗人李益的“烽火高飞百尺台,黄昏遥自碛西来”,便是当时古战场的一幕真实写照;唐代大诗人杜甫在《春望》中有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的名句;南朝吴均的《入关》中也有“羽檄起边庭,烽火乱如萤”的诗句,大意是说:紧急的征召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,报警的烽火乱得像萤火虫发出的光亮,这是当时战争气氛的生动写照;唐代刘驾的《塞下曲》更写出了战时边关的一番别样风情:“勒兵辽水边,风急卷旌旃。绝塞阴无草,平沙去尽天。下营看斗建,传号信狼烟。圣代书青史,当时破虏年。”这里的“传号信狼烟”,同样是指传递战争信号用的烽火狼烟。
烽火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。汉武帝时,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,就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信号。据记载,仅一天时间,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(今甘肃省)传到辽东(今辽宁省),途经千余里。
烽火通信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。山东的烟台,便是因明朝时在那里设置有狼烟烽火台而得名的。后来,随着电报、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,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,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